- 李博洋;王鹏洋;杨剑飞;沈海龙;
本研究以1年生胜山(SS)、穆棱(ML)、凉水(LS)和露水河(LSH)4个种源红松(Pinus koraiensis)幼苗为研究对象,设计3种水分梯度:干旱(W1,土壤含水量13%)、正常(W2,土壤含水量26%)、多水(W3,土壤含水量39%)进行随机区组设计试验,探究不同种源红松幼苗在不同水分处理下的生长、生物量积累和分配模式。结果表明,除SS种源外,水分促进不同种源红松幼苗苗高生长量和地径生长量及总生物量积累;在水分较高条件下,LS种源生物量积累最大,LSH种源苗高生长量和地径生长量在4个种源中最大。相比多水处理,干旱则显著降低了红松幼苗的苗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和总生物量。回归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增加促进红松幼苗生物量向地上部分分配。
2025年05期 v.50;No.282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8K] <正>《林业科技》杂志是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林业科技期刊,面向广大林业生产、林业科研、林业设计、林业教育工作者和有关人员,主要刊载营林技术、森林保护、木材加工、林产化工、森林环境、野生动物、林副特产、园林花卉和科研管理等领域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专题综述等方面的文章,以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科研推广和技术革新成果,为林业现代化建设服务。
2025年05期 v.50;No.28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 刘立波;郭思琪;滑福建;
本研究通过连续两年(2023-2024)的田间试验,系统评价了穴播、竖条播、横条播三种播种方式及秋播与春播对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幼苗生长(苗高、地径、根长)和生物量(全株鲜重、根鲜重)的影响。结果表明:竖条播秋播综合表现最优,2024年苗高、全株鲜重分别达24.5 cm和25.3 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1);横条播春播鲜重增长率达46.5%,但地径显著下降(-10.5%)。秋播通过低温驯化显著提升幼苗抗逆性,生物量积累效率提高38.8%。
2025年05期 v.50;No.282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 安进宝;尼玛才任;李强峰;
本研究针对治多县高海拔地区青海云杉造林面临的低温冻害问题,开展了防寒技术试验。通过团簇状栽植、防冻防寒布包裹、设置风障、覆土防寒、覆草防寒、喷施防冻剂等多种技术措施的组合应用,探讨其对青海云杉幼苗成活率和生长状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综合应用多种防寒技术可显著提高青海云杉幼苗的成活率和生长指标。其中,团簇状栽植密度为3株/m~2,配合防冻防寒布包裹、2.5 m高风障和覆土防寒的组合效果最佳,成活率达到95.6%,株高和地径分别比对照组提高52.1%和43.2%。
2025年05期 v.50;No.282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 袁显磊;周志军;张海峰;刘忠玲;
本文针对黑龙江地区槲寄生的分布特征、生存现状及保护对策开展系统性研究。通过实地样线调查与数据分析,明确了槲寄生在黑龙江省的核心分布区为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及小兴安岭山脉周边区域,以及寄主树种尤其偏好杨树规律。研究发现,黑龙江槲寄生现面临过度采集、生境破坏等多重威胁,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2025年05期 v.50;No.282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 孙丽娟;
本研究以辽东山区人工日本落叶松不同发育阶段林分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分析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林地土壤质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发育,土壤各养分元素和酶活性随林龄的增加表现出"V"型变化,到中近熟林阶段降至最低,成熟林阶段有所回升,表明日本落叶松林随着林分生长发育存在一定的地力退化,但通过延长轮伐期和合理的抚育间伐措施实施有助于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地力恢复。
2025年05期 v.50;No.282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 陈晨;王亚楠;刘光武;
【目的】研究编制太行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地位指数表,旨在为太行山区立地质量评价、造林及经营提供参考。【方法】以太行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116块栓皮栎天然次生林标准地和84株平均优势木解析木的714对年龄-树高数据,构建了优势木平均高神经网络模型,并与常规导向曲线模型进行比较。【结果】结果显示:(1)构建了结构为1∶4∶1的神经网络导向曲线模型,拟合精度为99.07%,均方根误差为0.013 3。(2)标准年龄为35 a,指数级距为2 m,依据优势木高与地位指数之间的关系,编制了太行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地位指数表。(3)依据标准地优势木平均高进行落点检验,落点检验精度为95.7%。【结论】所编地位指数表精度较高,可用于太行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
2025年05期 v.50;No.282 19-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7K] - 韩璐;欧斌;崔子佳;欧洋;朱江华;
以赣州森源科技种苗场所培育的1年生香叶树苗木为研究对象,随机抽50株样苗,测定苗高、地径、主根长和大于10 cm长的侧根数4个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最终确定以苗高和地径作为苗木质量分级指标,采用逐步聚类分析方法,结果表明:香叶树1年生苗木可分为3级,即Ⅰ级苗:H≥74.4 cm,D≥0.70 cm;Ⅱ级苗:H≥60.0 cm,D≥0.58 cm;Ⅲ级苗:H<60.0 cm,D<0.58 cm。
2025年05期 v.50;No.282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 孙丽玮;刘奇峰;潘研;马扬;朱万才;
为了解间伐对杨桦次生林林分结构的影响,本研究以鹤北林业局杨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间伐前后杨桦次生林树种组成、胸径和树高径阶分布状况,并运用正态、对数正态、威布尔、伽马4种分布概率密度函数构建了间伐前后林分的直径分布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山杨、柞树、白桦、黑桦和椴树是杨桦次生林的优势树种,间伐为林分释放了空间,直径分布向右偏移,树高分布向左偏移,大径材比例显著增加。间伐前的样地直径分布拟合均以对数正态分布模型效果最好,间伐后部分样地转换为伽马分布和威布尔分布模型效果最好。间伐移除部分林木,改变了林分结构,且通过改变直径分布形态增强了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025年05期 v.50;No.282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7K] - 李静;郭成博;赵铨叙;白卉;
以欧丁香为材料,通过系统研究不同外植体、灭菌剂、灭菌时间、基础培养基、激素组合以及不同移栽基质对欧丁香组培阶段苗木发育的影响,探讨最适宜欧丁香灭菌方案、初代培养、继代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和驯化移栽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茎段最适宜作为外植体,最佳消毒方案为以75%酒精消毒15 s,再用1%HgCl_2消毒4 min,成活率为84%;MS培养基为最佳基础培养基,初代培养最适激素组合为0.1 mg/L 2,4-D和1.0 mg/L的6-BA;继代增殖最适激素组合为0.5 mg/L 6-BA和0.2 mg/L的NAA,增殖系数为5.65;生根培养基为1/2MS,最适激素组合为2.0 mg/L IBA和0.2 mg/L的NAA,生根率为84.9%;最适宜移栽基质为蛭石,成活率可达82.2%。
2025年05期 v.50;No.282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5K] - 曹焱;王福德;张进坤;麻文俊;
为揭示东北地区野生赤芍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以黑龙江和内蒙古地区12个种源地为研究对象,对其株高、冠幅和廷数等13个表型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变异系数(CV)分析、离散系数分析(R′)、Shannon-Weaver遗传多样性分析(H′)、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野生赤芍表型性状在12个不同种源间表现出显著或极其显著差异。13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CV)平均值为21.78%,;离散系数(R′)平均值为53.99%;12个种源的H′值比较高,为1.72~1.82。聚类分析结果发现,12个种源地大致可以分为4类。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表型性状共有41个达到显著性相关(P<0.05),其中除顶小叶长宽比与复叶宽和顶小叶宽是负相关外,其他全部是正相关,且其中只有6个未达到极显著相关(P<0.01)。
2025年05期 v.50;No.282 37-4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7K] - 华俊锋;朱旭华;黄琳;刘雨甜;张小辉;唐昌贻;
为探索山矾插穗类型对扦插生根的效果,培育优质壮苗在基地种植上推广,科学保护、发展、利用山矾资源。以山矾野生枝条为试验材料,通过比较插穗的木质化程度、留叶数量、插穗粗度和长度及扦插基质对生根性状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苗木生根效果半木质化枝条比木质化枝条扦插的更好;保留1张叶片的插穗生根效果比2叶和半叶的好;插穗直径0.36~0.40 cm、长度4.6~5.0 cm的苗木生根效果最佳。扦插基质无论是不同木质化程度的枝条,还是插穗留叶数量、直径和长度,其生根率、生根数量、根系长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蛭石比黄心土好。因此,在生产中以蛭石为基质,采用山矾半木质化枝条,直径0.36~0.40 cm、长4.6~5.0 cm留1叶的插穗进行苗木扦插繁育,其育苗效果更好。
2025年05期 v.50;No.282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5K] - 陈雪;霍瑞燕;李慧;李路文;
沼生栎在临沂地区引进栽培多年,适应性强、适生范围广,为山东省林木良种之一。娜塔栎是近年来引进栽培优良的秋色叶乔木树种,其植物学特性、生物学特与沼生栎最为相似。本试验以沼生栎为参试树种,从植物学生长指标、叶片特征进行多重比较、分析评价,并观察记录在本地的物候期,分别就抗旱性、耐涝性、抗寒性、抗高温能力和抗病虫害能力5个抗逆性指标比较评测。试验结果表明:娜塔栎生长速度较快,树高、胸径和冠幅的增长优于沼生栎;娜塔栎叶片较大、叶绿素含量较高;两者在萌芽、展叶、开花、叶变色和落叶等时期存在一定差异;沼生栎耐寒性较强,耐高温能力突出,娜塔栎抗旱性略好,两者病虫害抗性相当。
2025年05期 v.50;No.282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8K] - 李雪梅;陈斌;田晓萍;苏付荣;韩颖;
通过对甘州区、临泽县和高台县的公园、广场、道路、居住小区及市政绿地的造型树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总结了不同绿地类型在植物选择、配置形式和观赏特性上的差异。研究发现,造型树在城市绿化中具有显著价值,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提出优化树种选择、强化养护管理、引入创新造型设计等建议,为张掖城市绿化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50;No.282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0K] - 陈红;王笑宁;姜海宇;王帅;朱立夫;
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域,通过样线调查获取繁殖与迁徙停歇种群分布数据,结合MaxEnt模型对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 489.46 km~2,占研究地区总面积的0.52%,集中分布于小兴安岭区域伊春市黑龙江碧水中华秋沙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长白山山地松花江支流,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地和年平均气温(2-3℃)为关键驱动因子;迁徙停歇栖息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5 694.91 km~2,占研究地区总面积的3.32%,主要分布于小兴安岭汤旺河及长白山北部牡丹江、海浪河、拉林河和穆棱河流域,河流、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最热月份最高温度(18-26℃)为关键驱动因子。基于栖息地退化(历史伐木与农业侵蚀)及空间分布特征,建议优先修复河岸带老龄林营巢,构建生态踏脚石串联破碎化栖息地,并强化迁徙廊道水文连通性,以提升该物种核心繁殖区与迁徙停歇地的生态功能完整性。
2025年05期 v.50;No.282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1K] - 王梦;胡雅君;王佳旭;王亦农;赵一臣;赵建华;焦冬娥;卢修亮;
利用智能监测设备以及人工调查两种方法开展北京小西山区域油松人工林害虫发生危害情况研究。共监测记录到危害油松的昆虫3目7科9种2433只,通过测报灯监测到2目5科7种1812只,人工调查监测到2目5科6种621只。发生量最大的为油松球果小卷蛾,其次是松实小卷蛾和油松毛虫。两种方法监测到的物种有4种重叠,Jaccard指数(Cs)为0.62,属中等相似水平。监测物种主要为成虫,诱集时间集中在6月,黑龙潭分场管理站发生量最大,物种也最丰富。两种调查方法互相补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研究区域油松林有害昆虫物种数据以及发生趋势,为区域内油松林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05期 v.50;No.282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6K] - 孙楠;翁海龙;
本研究基于智能手机自带的激光雷达同步可见光拍摄技术获取林分的实景模型,结合地面样地的实测调查数据,验证可视化模型中树种识别、数据信息提取的精度,结果表明:模型中可根据清晰的树皮纹理信息识别树种,且识别率达到100%;根据模型中导出的点云文件可以批量获取样地内林木1.3 m处的直径数据和位置坐标数据,与样地实测数据进行比对,精度达到了95.24%和84.14%。
2025年05期 v.50;No.282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1K] - 时兰翠;孟祥鹏;潘宇峰;
利用地采暖环境模拟舱测试浸渍纸层压木质地板在不同地热温度,不同相对湿度环境下的甲醛释放量,探讨其甲醛释放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考察地热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影响。发现浸渍纸层压木质地板甲醛释放量呈现出随时间下降的趋势,该趋势与指数函数拟合度高,并随地热温度和相随湿度的升高而增加。
2025年05期 v.50;No.282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0K] - 李靖彤;付婷婷;
以森林为基础,通过对森林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林下经济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新型的林业产业。本文从两个角度对森林生态建设和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论述,希望能推动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2025年05期 v.50;No.282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5K] 下载本期数据